来源:【弥勒融媒】
彝绣、苗绣、壮绣……从古至今,一代又一代女性言传身教,用最朴素的方式传承着祖辈留下来的“手艺”,而随着时代的变迁,“手艺”之于一个家庭、一座村庄、一个城市的意义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弥勒市各族群众不断传承、创新民族刺绣和民族服饰,把“指尖技艺”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, 绣出了一条“锦绣路”,织出了精彩生活。
刺绣成弥勒各族妇女的“事业”,增收致富
弥勒民族刺绣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。在西三镇云上乡愁书院,几位周边村寨的阿细妇女相约而至,交流民族刺绣的技艺,以及缝制民族服饰的心得,促进传统手工技艺不断推陈出新,焕发新的生机。
【西三镇马龙社区诺糯居民小组居民 毕荣芬】:农闲的时候,我们在一起交流,自己不会绣的,向别人请教,有时还会去参加镇里举办的培训班,他们请专业老师来教,学会后,一年能绣出两套衣服的布料。
【时尚创业服饰负责人 卢绍英】:我妈会做少数民族服饰,小时候跟她学。15岁时又跟我舅妈学,结婚生子后后去浙江的一家服装厂打工,后来想一辈子在外面打工也不是办法,所以回来创业,开了一间小店,慢慢的增加到了3间铺面。
一棵绣针、五彩绣线、一块绣片,刺绣成了农闲时节弥勒市各族妇女的“事业”,也成了她们增收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。
段云龙夫妇:专门加工民族服饰年入60万,促传承还带动他人致富
来自西一镇油榨村委会野猪塘村民小组的段云龙和妻子卢燕,从2004年就专门从事阿细民族服饰的加工,很多阿细妇女农闲时绣出来的绣片,从他们这里换成了钱。
【文熊民族服装店负责人 卢燕】:这种是绣得一般的,我们平时是25元的收购价,旧的8元一尺,拿新式的毛线绣的,最好的可以卖300元。
通过精心设计、颜色搭配,绣片缝制成了款式多样的民族服饰,一套服装的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。
【文熊民族服装店负责人 段云龙】:以前阿细服饰颜色比较单调,就是黑白配还有蓝色,现在我们改进了之后颜色比较鲜艳的也有,素一点的也有。过年前后这两三个月,忙起来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钟。
传承好本民族的文化,依靠手工技艺发家致富。据段云龙介绍,他们的民族服装店2023年收入达到60多万元。经过多年的积累,已经在城里购置了两套房,在城里安了家。
【文熊民族服装店老板 段云龙】:必须把我们阿细文化传承下去,越做越大,甚至还想做到省外国外。既传承了自己的民族文化,生活又有了比较好的保障,所以幸福感还是比较强的。
而在弥勒市佛城商都,像段云龙夫妇一样专门加工民族服饰的店铺就有30多家。他们一起传承民族文化,一起致富发展。
同时,也把广大农村妇女的指尖技艺变成了增收技能,让她们“背着娃娃绣着花,在家就能挣钱花”。
弥勒出台政策措施,助力千万妇女就业增收
为最大限度激活沉睡的民族文化,让广大群众一起分享文化发展的红利。弥勒市出台政策措施,培育妇女手工技能人才,举办民族服装秀,支持农村妇女宜绣则绣、宜剪则剪、宜编则编,将“指尖技艺”转变为“指尖经济”,培育了一大批手工艺大师、非遗传承人等。
还引进服饰加工企业入驻园区,创新开发少数民族服饰,帮助千万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,助力乡村振兴。
传承创新两两不误
民族刺绣生生不息
用刺绣描绘好弥勒文化
用高技艺绣出美好生活
愿锦绣斑斓的弥勒民族刺绣
传播到全世界
让更多人看到弥勒瑰丽的宝藏
记者/肖伟 赵云飞 杨旋
编排/邱少瑞
本文来自【弥勒融媒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ID:jrtt